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直播_易胜博~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毕业论文 > 教育类 > 教育理论 > >

科学课堂要促使“动态生成”

来源::未知 | 作者:admin | 本文已影响
      新课程新理念,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,应突破以前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,转而注重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,来获得某一科学知识、技能、方法和程序,真实体现学生为主体,满足了学生科学探求欲望,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自主生成和建构。在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,现场动态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、新情况,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。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,学生的主体得以展现,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,呈现出生机勃勃、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。
        一、精心预设,期待动态生成
        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,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。教学设计时,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,要充分预想,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设计好,这样,在不同的环境,面对不同的学生,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,甚至截然不同,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,所以教师不会慌里慌张。
        例如,我在讲授“探索酸的性质”内容时,有一个活动:“探究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”。当时我用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,结果溶液没有立刻变蓝。学生议论纷纷,以为这两者不能反应。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。于是我从容的走上讲台说:“请安静,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,溶液为什么没有变蓝呢?”先让学生思考、讨论并提出猜想。学生很快提出了“这个反应温度高点可能效果明显”,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给学生,让学生进行实验,一会儿,黑色物质消失了,溶液马上变蓝了,水到渠成就达到了教学目的。
        二、根据课堂情境,动态设计导语引入新课
      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,根据特定的课堂情境,临时改换引课的导语,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,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探究。
        我曾经讲了一节校公开课,讲授“力的存在”内容,我本来是设计好按照教材中的思路引入新课的导语,可那天刚好天气没有一丝风,勉强引出风的作用效果我觉得不妥当。于是,我临时修改了引课的导语。“听说我们(2)班的学生很好客,今天这么多教师来我们教室听课,大家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”?学生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听课教师呼应了。“大家刚才鼓掌时,有没有感觉到手有点疼痛啊”?“有”,“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力的存在呢”?“有”,“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力的存在”,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。
        三、运用多媒体教学,动态生成探究问题
        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、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,既形象直观,又生动活泼,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,创造更多的丰富体验,这时学生想的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设范围,这时我们应该改变策略,及时调整相关教学设计,以生成性探究课题来替代预设教学内容。
        例如,在“研究串、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”的实验课里,我给学生放了一个有关电流与人流类比的视频资料,问学生看了这个视频获得什么信息?
        学生甲:电流与人流差不多,都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,它们具有一定的方向。 
        学生乙:在串联电路中,只有一条路可走,出发时有多少电子,到终点时还是多少电子,数目是相等的。这好比从甲地出发的人流有多少,到乙地时人流也是多少。所以我猜测,串联电路里的电流应该是一样的。
        学生丙:在并联电路中,因为多了一点分岔路,所以原来的人流就分成两部分,但总人数没有变。所以我猜测,并联电路里的电流也是这样的道理。
     在教学预案里,我只是想通过电流与人流的对比,有助于学生理解电流是按照一定方向移动的。至于串、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,要让学生通过实验,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。既然学生已从视频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猜想,我干脆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,看实验数据是否与假设相符合。结果实验很成功,学生也相当配合,这节课的效果超出了我的事先预期效果。
        四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,动态设计方案
        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,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,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”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、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。在“预设”中体现教师的匠心,在“生成”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。教育是一种唤醒,是一种期待,是一种激励,更是一次次激情的呼唤。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人,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,会怎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,很多情况下教师是无法预料的,这就是“预设”的不可预见性,考虑的不是很周全,存在一定盲区。因此教师应随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,把学生的问题、观点加以过滤、整合与提炼,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,生成新的教学资源,及时穿插到自己的“预设”中,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。
        例如,我校有位教师讲授“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”内容时,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蚕豆发芽的种子,让他们观察种子根和茎的向地性,其中几位学生的蚕豆没有发芽,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,于是在课堂里提出问题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问,这位教师不慌不忙,先组织学生讨论,然后把种子萌发的条件复习了一次。这个环节的动态生成,构成这节课的亮点,既做到温故而知新,又因势利导,衔接的非常自然,在评课时,赢得了许多教师的赞赏。
        五、建立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,动态生成研究问题
        《科学课程标准》提出“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”。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,着眼于学生的科学理论的培养,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,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,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,“从生活中走来,走向生活中去”是对科学最好的诠释。
        生活中的衣、食、住、行一切离不开科学。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,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        例如,我在讲授摩擦力时,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力,减小有害摩擦力。了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,当时我就搬了一辆自行车到讲台上,让学生来讲解,哪部分是增大有益摩擦力,哪部分是减小有害摩擦力。很多学生会指出,车胎、手柄、踏脚板、齿轮和铁链等都是增大有益摩擦;轴承、轮胎是以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,减少了有害摩擦。实物的展示,激发了学生的兴趣,思维也更活跃。看到学生兴趣正浓,我趁热打铁,于是我进一步拓展,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,说说哪些是增大有益摩擦力,哪些是减小有害摩擦力。在这节课里,我深刻感受到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,道理其实很简单,学以致用,让科学走进我们的生活,与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。
        总之,学生是个生命体,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,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,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,如何及时捕捉,让动态生成更精彩,还需要教师注意动态生成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。值得重视的是,每节课都有着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,动态生成不可能成为“没有方向的航船”,没有明确目标的生成是没有意义的。因而,有价值的生成,是动态生成追求的目标。动态课堂教学的生成,师无定法,目的都是为了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,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。让我们在教学过程,随时留意那智慧碰撞的火花,有意识注意生成的一些细节,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具魅力。

分享到: 更多
365体育网投_365体育直播_易胜博~

随机阅读TODAY'S FOCUS